英国对印度近200年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巨大的灾难,但也有积极的一部分,突出表现在教育事业。如果没有英国进行殖民统治,现在的印度就不会有西方式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成果。英国让印度早早的与世界接轨,促进印度本土经济的发展。
一、古代印度教育以婆罗门教和佛教为中心,带有神学色彩的宗教性质教育
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处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社会很早就已经发达。古代印度包括现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像一个巨大的文化展览馆。
古印度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教育情况与种姓制度分不开。种姓制度对整个印度的教育影响深远,而古代印度的教育情况分别体现在婆罗门教教育和佛教教育。
婆罗门教崇拜梵天是万物根源,梵天是宇宙精神,一切事物都只是它的虚影。它强调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摆脱俗世,获得精神解脱,得到“智”,是婆罗门教的教学目的。
婆罗门教认为智即真理,获得智就是为得到真理,通过禁欲、苦行、静思的修行最终达到梵天合一的境界。禁欲即俗世干扰,成为一个纯粹的人;苦行即避免灾害,达到梵的境界得到永生;静思即学习《吠陀》。
在修行期间要求学生不仅学习《吠陀》,还要注重培养性格,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尊重学习。对整个社会有负责的决心。
当时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学问,要看他能否善于雄辩和诵读《吠陀》。
《吠陀》作为印度最古老的文献,不仅很难理解,诵读也极为具有难度。有四个部分组成,即使是最优秀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也只能学完其中一部,剩下的三部留作续读。
后来出现了对《吠陀》进行解释的教科书《奥义书》,直到后期科学进步,为进行社会建设,增加了几何、代数学、天文学、军事科学。为了能够正确诵读《吠陀》,针对这一圣典增加发音、文法的学科。
婆罗门教基本的教育方法是通过机械的方式来学习,反复进行诵读和复述。一开始只能这样学习,后来掌握了技巧,用诵读与理解的方式结合,在教学中采用问答与讨论的方式。
学生聚集起来讨论神学增长知识,师生关系比较友好,学生像尊重神一样尊重老师。
想要成为婆罗门徒必须通过法礼,在吉祥的日子穿着新衣,带着学费到老师那里接受仪式。由于种姓制度的存在,入教年龄和不同:婆罗门8岁,刹帝利11岁,吠舍12岁,而最低种姓的首陀罗禁止参加。
教师允许后考试合格的人才能入学。学习期间,和老师住一起直到毕业。平时服务老师,自己行乞、拣柴,老师家中圣火不灭;每天早起祷告,沐浴剃度表示虔诚;饮食着装极为朴素。
整个修行阶段分为梵行、家住、林栖、遁世。度过这四个阶段学完《吠陀》就可以成为梵人。但由于过程过于艰难,很多人中途辍学。
公元前5世纪末出现婆罗门教学校,由大学问的教师创办,属于高等学府。
由于婆罗门教凭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对低种姓的教徒进行残酷压迫,即使是婆罗门教的低种姓也无法避免被剥削奴役,这时候佛教就产生了。
佛教否定婆罗门教的种姓特权和教内圣典。它认为人生皆苦众生平等,想要达到不灭就要消除欲望,学习教义遵守戒律,达到“涅槃”。
佛教具有一定限度的民主,提出消灭种姓制度,受到了低位种姓的欢迎。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国王宣布为国教,并在国外也传播开。
佛教对教育进行改革,破除等级制度,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学中禁止使用晦涩难懂的梵语。要求成为佛教徒必须经父母同意,凡身体不健康,军人,欠债者不得入学。
要求除了在睡眠饮食打扫之外,所有时间都要学修打坐,学满12年成为比丘尼,再学7年成为僧侣。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但在教学方式上仍然受其影响,学生模仿教师诵读复述,直到后来才在学习中运用辩论的方法。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学生视教师为父母,教师对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互相尊敬依赖,一起生活。
古代印度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尽管有各种局限性,但在教育影响来看,是具有世界性的。
二、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带来先进的知识与生产方式,近代印度教育体系确立
“英国在印度完成两个使命:破坏使命——消灭旧的亚洲社会;建设使命——在亚洲奠定西方社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指出英国殖民印度,对印度进行了经济掠夺和统治,出于政治管理需要,英国在教育方面推行建立西方教育,加快了印度先进教育制度的建立。
1813年,英国议会规定总督每年从公司拨出10万卢比作为教育经费,在英属印度的领地中向本地居民介绍科学知识。印度近代教育的形成离不开英国殖民统治。
在英统治期间,学院和受教育的人数显著增长,伴随着高等学府的增加,受高等教育的人也不断增加。
吠陀时代时印度女性的地位就非常低,女性毫无人格与尊严,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使印度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妇女少从父,长从夫,夫死从子;生子养子、履行家务,是妇女的义务。”
但从英国殖民统治开始,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让女性也要从事社会生产。
女性投入到社会生产必须要接受教育,于是学校开始对女性放宽限度。印度妇女的受教育情况得到改善,受教育人数也不断增加。
同时,受英国殖民影响,英语成为印度通用语言,所有印度的知识分子都熟练的掌握英语。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是印度发展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也非常有利。更早接触先进技术,对印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语言优势促进印度高科技产业发展,为印度软件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英语国家是计算机的主要制造国家和使用国家,印度的专家可以直接使用英语进行软件的开发,也可以与英语国家进行交流。
计算机产业是印度产业支柱之一,对印度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这离不开英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影响。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推行西方教育,培养人才。提到殖民统治通常会想到压迫与剥削,但更积极的一面是先进文化与生产方式的传播。
三、现代印度教育一言难尽,虽然教育不平等、缺经费、普遍率低但精英辈出
时至今日,印度仍然是一个经济、种姓、性别不平等非常严重的国家,在教育方面则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贫穷、低种姓、女性往往难以分配到教育资源,甚至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
印度不平等教育制度,是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缩影。印度自古以来一直保留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尤其表现在印度女性,受教育机会少,儿童入学率也不高,并且辍学率也非常高。
教育经费的紧缺,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很低,硬件设施落后,经常出现一位教师教百名学生。而在私立学校中,学位又很紧缺,往往数百人竞争一个学位,底层阶级的学位分配更少。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印度讲究教学方式,强化高等精英教育,培养了很多高端人才。
虽然有着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但印度人为了改变命运会全力努力。由于好学校为高等种姓预留名额,包括印度理工学院,导致低位种姓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在贫困区长大的孩子,要付出比富裕家庭孩子更多的努力。
虽然印度教育存在不公平,但是在今天的全世界范围内,印度裔的人才往往更受欢迎,大部分印裔在硅谷地位显赫,在科技行业表现优秀,硅谷的印度裔工程师占高达30%。从如此多的精英来看,印度教育和理念也存在不少优点。
集中资源,办精英教育。由于资源不足,形成了精英教育,即将教育资源集中培养出精英人才,印度理工学院是国内最好的大学,有着最优越的教育资源,为了给低位种姓的学生提供机会,国家也会给他们一定数量的学位。
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印度教育认为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老师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辅导支持他们,让学生身心成长得到自主。不注重成绩,学校很少考试,只要求学生学习喜欢的内容,在各种课程中只要参与就会受到鼓励,学生也会产生全力以赴的做事理念。
印度人才具备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获得诺贝尔奖的印度人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处于领先位置。即使印度教育存在不公,但不公平的亮点也有可取之处。
参考文献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摩奴法典》
《英属印度的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资理财需谨慎,切勿轻信投资承诺,本站与任何网上投资行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