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戳不戳,全靠脑补遮。
2018 年 6 月,我在GQ 公众号上看到一篇关于超越妹妹的采访文章,——《杨超越变形记:这不是我的世界》。
同是超越粉的我,在为她从全村希望蜕变成火箭少女骄傲之余,也被文章极具画面感的结尾感动不已,几次落泪。我仿佛看了那个即使被人群嘲靠脸吃饭也依旧坚韧攀登,真实得让人心疼的杨超越,更依稀感觉那个带着哭腔大喊“你要挺住”的姑娘,就是我自己。
这个让我数度哽咽的人,正是爆款专业户,媒体人GQ何瑫。
时隔一年半,超越妹妹这篇文章再次闯入公众视线。不过这一次,却让无数超越粉眼前一黑,心头一绞。那些年,我们曾为之付出的感情,和心疼的泪水,原来只是一个资深媒体人脑补出来的骗局,一个非虚构媒体精心虚构出来的爆款。
确切的说,昨天晚些时候,GQ何瑫捏造报道事实,突破媒体人职业底线的曝光材料已经在网上迅速传开了。
除了《杨超越变形记》之外,材料里更悉数了《老人与山》违背当事人本意私自篡改、虚构,未经作者同意擅自发表,包括《十日禅修》、《裸奔者范美忠》在内涉嫌抄袭和洗稿的斑斑劣迹。
不仅如此,GQ内部员工还曝料“近一年内,何瑫在编辑实习生口述稿、李佳琦人物稿、文化评述约稿时,仍频频篡改事实,增加虚构和主观臆断内容。”
谁能想到,那个让我数度哽咽的人,资深媒体人GQ何瑫的真实嘴脸,竟是这般不堪。
震惊之余,一个更让人细思极恐的问题出现了:这背后究竟还有多少虚构的爆文,仍然横行于网络,疯狂地调动着大家的情绪,用一个个10万+、100万+,歪曲着事实的走向和舆论?
别人我是不知道,但在去年孙宇晨频上热搜的时候,想必也是GQ何瑫最得意的时候。
2015年他的一篇《一个“90后创业领袖”的奇幻之旅》,成了各大媒体“解读”孙宇晨争相引用的素材来源。
从业者们当然相信影响力如此之大的媒体的可靠度和公信力,吃瓜群众更是对这类非虚构特稿下记述的有模有样的“真实”深信不疑。
“我将他当做极好的朋友而非记者,进行了热情洋溢的配合与接待。最后他用9页的长文,从背后给了我狠狠的一刀。”
尽管当年孙宇晨也做出过回应,为何瑫的“断章取义”、“捏造事实”、“背信弃义”大动肝火,但那时,有谁还愿意去相信一个被白描成“名利之徒”和“投机分子”的人呢?
何瑫成功了。他成功地煽动起看客们的情绪,成功地做到了一个媒体人想要的“流量”。而捧红他的流量里有我,也有你。
可当今日事发,我才不得不承认,那一份对媒体人的信任,终究是错付了。
GQ何瑫,比我想象得更像商人。
如果不是这次事件,大概不会有人注意到,《杨超越变形记》的问世,原来是一场价值博弈的产物。
我不得不承认,在流量和爆款的面前,只要足够煽动情绪,即使是这样有名的资深媒体人,也会不顾职业道德,肆无忌惮地篡改、捏造;
我也不得不承认,流量对他们来说,是名,是利,是可以穿越行业底线,无所谓媒体良知的,而自己左不过是被带着节奏的流量池里的一颗棋子。
前有咪蒙,后有何瑫,我不知道这个圈子里还有多少这样的媒体人和自媒体人,他们正飞快地敲打着键盘,摘除平淡乏味的事实,像个编剧一样,拼凑想象,脑补场景,卖弄着如此非虚构的伎俩,坐等10万+。我只想问问,当被扒掉底裤时,你们的脸往哪儿搁?媒体人的脸往哪儿搁?
还是那句话,做一个媒体人之前,不如先学学如何做个人。
就在刚刚,孙宇晨的朋友圈转发了“谈一下何瑫”,虽然他还是一贯财大气粗的行事作风,但这次,我站他。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资理财需谨慎,切勿轻信投资承诺,本站与任何网上投资行为无关。